当前位置:布艺文化公司国学羌族是怎样由来的?羌族历史简介
羌族是怎样由来的?羌族历史简介
2022-09-29

大禹在我国名声很大,许多人了解羌族是从大禹与羌人的关系开始的。传说中大禹出生的地方,禹穴在北川县中部禹里乡,这里有石纽山和摩崖甘泉,相传大禹的母亲圣母最初就住在此山并饮用甘泉的水,从此才孕育了大禹。石纽山对面有座山叫望崇山,相传大禹的父亲崇伯(又名鲧)外出治水,圣母思念,常登此山遥望。当然最有名的要算大禹出生处禹穴。

这条清幽小沟,流水淙淙,崖壁刻有楷书“禹穴”两字,落款为唐代“颜真卿书”。沿溪而上到了一个叫“刳儿坪”的地方,便是传说中圣母剖背生禹的地方了。就在这个地方的上方有条瀑布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如盆的石池名叫“洗儿池”,相传就是圣母洗涤初生的禹的所在。在禹穴对面,至迟从唐代开始当地人就建有禹庙来纪念大禹。现在还有大禹纪念馆等一系列仿古建筑的修建。

那么人们不免要问大禹与羌人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国古代的史籍很多,早在先秦的战国时期就有大禹生于西部石纽的说法,到了汉代,正统的文献多说“禹生西羌”或“禹兴西羌”并在当时的碑铭中有这样的记载。可见大禹及夏部族与古代羌人有着密切联系。当然传说中的大禹疏通九河,以及其后裔建立的夏王朝主要在我国中原地区。

因此,现今学术界就有“夏禹和夏禹文化西兴东渐”的说法。这一认识合乎逻辑与客观事实,愈来愈为多数人所接受。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现今的羌族地区多有大禹的传说和传说中的大禹的出生地。比如汶川县绵池镇、理县通化镇、什邡县九联坪等地都有“石纽山”、“禹穴”这些古迹的存在,而汶川的绵池同样也有“刳儿坪”。

这是因为汉代人说“禹生广柔石纽”。那时的广柔县地域很广大,几乎包括了现在上述各地,加以这一带从来就是羌人聚居区,羌人崇拜大禹,所以他的传说与遗迹,就自然遍布在这一带羌族地区了。

接着“魔兵”又追赶了过来。羌人祈求天神帮助。天神用三块白石变成三座大雪山阻挡住“魔兵”,从而得到安全。在羌族地区,到处都有一种用石板砌成长方形作棺葬的古墓,羌民称为“戈人墓”或“戈基人墓”。羌民传说古时有种叫“戈”的人,从前曾和羌人的祖先打过仗,后来被羌人打败迁向他处。

又说这种人自知死期将到,就先修了个墓,到时自己爬进墓里慢慢死去。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我的老师、考古学家冯汉骥教授在汶川县萝卜寨的小寨子,用科学方法发掘了这种墓葬,才揭开了它的面纱。这以后又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方知这种戈人墓的时间在距今2700年到2000年左右,也是古代另一支羌人的遗物。现在北川县的白泥乡也有这种墓葬,原来被称为“蛮王坟”或“羌王坟”。

羌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在民间流行着许多世代口传的史诗,《羌戈大战》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部英雄史诗。早在1950年,我的老师、民族学家胡鉴民教授就向我们讲过这个故事,到1951年,我去汶川、理县、茂县羌区考察时,又亲闻羌族父老给我讲述或者咏唱这部史诗。

《羌戈大战》里述说:在远古的时候,羌人的祖先原住在西北的大草原。这里水草丰茂,牛羊肥壮,人民富足。忽然一天,有支“魔兵”从北方杀来,羌人抵挡不住,节节向西南败退,一直退到现今青海和四川交界的“补尕山”才稍微缓和下来。但接着“魔兵”又追赶了过来。羌人祈求天神帮助。天神用三块白石变成三座大雪山阻挡住“魔兵”,从而得到安全。

接着九支羌人在首领“阿巴白构”率领下来到松潘草原居住。可他们又在这里遇到一种叫“戈”的人,并且发生了争斗。羌人屡战不胜,又祈求天神帮助。在天神授意下,羌人用白石和藤条打败了戈人,又逐渐向南移居茂县一带。羌人在这里发展农业,又学会养猪,人口不断增加,力量也壮大起来。

此后,阿巴白构的九个儿子分别迁居到岷江上游和涪江上游一带居住,形成了现在羌族分布的格局,其中白构的第九个儿子“尔国基”就迁居到北川,是北川羌民的祖先。我们拨开这一史诗的神话外衣,它实际反映出羌人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一次民族大迁徙。因为,从我国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羌人的许多记载。那时他们居住在我国北方与西北。在后来的汉文史籍中又记载着一支羌人由黄河、湟水上游向西南迁移的过程。英雄史诗与丰富的文献和考古资料相结合,确实印证了现在的羌族是从我国西北向西南迁移当中的一支羌人的后裔。

布艺文化公司    手机版    网站地图    QQ号:57780188